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,如何做好医院感染防控?
冬春季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,其具有传染性较强、传播速度较快的特征。人群对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,在人群聚集的场所易暴发疫情。那么,冬春季节有哪些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?医疗机构该如何做好院感防控?
一、什么是呼吸道感染?
致病微生物侵入呼吸道并进行繁殖导致的疾病称呼吸道感染。根据其部位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。前者包括鼻炎、咽炎和喉炎;后者包括气管炎、支气管炎和肺炎。
上呼吸道感染:90%左右由病毒引起,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。该病四季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,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、雾滴,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。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,如受寒、劳累、淋雨等情况,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/和细菌,迅速生长繁殖,导致感染。该病预后良好,有自限性,一般5~7天痊愈。常继发支气管炎、肺炎、副鼻窦炎,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、肾炎、风湿热等。
下呼吸道感染:临床上供选择的抗生素日益增多,耐药菌株亦明显增多,由于大剂量头孢菌素的应用,导致院内感染特别是假单孢铜绿杆菌和肠球菌感染日益增多。无论是下呼吸道感染还是上呼吸道感染,绝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,称病毒性呼吸道感染。
病毒性的感染是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。分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,前者表现为普通感冒、急性咽炎、扁桃体炎、喉炎,后者表现为气管-支气管炎、肺炎。本类疾病发病率高,人群普遍易染,小儿、老人、营养不良及患有慢性病者更易患病。以冬春季发病较多。
二、如何快速鉴别「细菌感染」和「病毒感染」?
01流行病学信息
多数呼吸道病毒感染具有季节性,如呼吸道合胞病毒、甲/乙型流感病毒流行大多发生于冬春季。呼吸道病毒感染多为散发,但由于可通过飞沫与直接接触传播,可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或群聚性发病,可在气候突变时小规模流行。因此,流行病学背景加上特征性临床表现,可进行初步的病原学分析。
大多数细菌感染季节流行性不明显。但是,流感流行季节需注意流感继发细菌感染的可能,其中肺炎链球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较为常见。
02 病史及体格检查
大多数呼吸道病毒感染以急性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,伴有发热、头痛、倦怠、肌肉酸痛等较突出症状。体检可见结膜充血,鼻腔有分泌物,鼻咽喉部充血水肿,扁桃体肿大充血伴有表面有脓性分泌物。
当病毒侵入细支气管上皮引起细支气管炎,感染波及肺间质与肺泡,则可以导致肺炎,查体常无显著的胸部体征,临床上表现为气道反应性增高,从而引起显著的干咳或者伴有咳少许黏痰。
某些细菌感染也具有特征性临床改变,如伴有寒战的高热、不同特点的咳痰(脓痰、血痰、铁锈色痰、砖红色黏痰),查体有肺部啰音以及肺部实变体征。但呼吸道细菌感染临床表现的病原相关特征性比较低,单纯凭借临床表现很难做出准确的病原诊断。因此,适宜、快速的病原学检测,可能更有助于为门诊诊疗活动提供最佳临床实践。
03 实验室检查
对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人,基本的实验室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、血沉 (ESR)、抗链球菌溶血素 O(ASO)、C-反应蛋白(CRP)、降钙素原(PCT)、淀粉样蛋白 A(SAA)、白介素 6(IL-6)、胸部 X 线或者胸部 CT等。呼吸科医师需要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,选择制定合理的检查配搭,初步判断急性感染性质,大致区分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。
三、哪些人群易患呼吸道感染?
01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,很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。以儿童感染流感为例,有数据表明儿童流感罹患率约为20%~30%,高流行季节可高达50%左右,高于成人。
02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弱,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,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,且感染后易出现并发症或发展为重症。
03孕产妇因其特殊的生理阶段,感染后发病症状可能较重,还可能影响胎儿和婴儿。
04医护人员因其职业特点,在日常诊疗活动中接触患者的机会多,感染风险高于健康成年人。医护人员感染后,除了自身健康受到损害以外,也可能传染给医护人员所接诊的患者。
四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医院感染防控要点
01基本原则:隔离、防护、消毒
● 控制感染源: 预检分诊/患者识别、患者隔离 (空气、飞沫、接触) 、咳嗽礼仪、口罩的使用、规范转诊、环境管理。
● 切断传播途径: 标准预防措施、手卫生、空气管理、消毒与灭菌、医疗废物处置。
● 保护易感人群: 增强免疫力、疫苗接种、个人防护装备使用。
02隔离预防
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;受条件限制的医院,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;应限制无关人员进入隔离区域,严格管理陪护及探视人员;对隔离患者进行宣教,做好手卫生及相关隔离要求;隔离患者外出检查、诊疗、手术、转科、转运等时,应通知相关接收科室,同时采取有效措施,减少对其他患者、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;接收部门或单位应做好隔离准备,在隔离患者离开后,应采取相应的清洁与消毒措施。
03标准预防
基于患者的体液 (血液、组织液等) 、分泌物 、排泄物、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均可能含有病原体的原因,针对医院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,包括手卫生、个人防护用品(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风险,穿戴手套、隔离衣、口罩、帽子、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等)、安全注射、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。
04呼吸道卫生/咳嗽礼仪
咳嗽时应用纸巾遮住口后弃置;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;接触后实施手卫生;宜保持1m以上的间距;诊疗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的患者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;接诊疑似经空气传播疾病或不明原因传播疾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。
05手卫生
接触前后需洗手。注意:揉搓双手至少15秒;用免洗快干手消液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,直至手部干燥;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(皂液)和流动水洗手。
06 医务人员分级防护要求
根据可能的暴露风险正确选择个人防护用品
07不同风险等级区域的日常清洁与消毒
空气消毒:开窗通风是最有效和快速的方法,可根据情况使用空气消毒机。
消毒剂使用:对75%酒精、含氯消毒剂敏感,要注意浓度、作用时间。
医院感染管理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