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山一大三院战疫故事】 援沪故事七
二十二、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—李军
他是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李军,在科室里大家都喊他李老师,因为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,十几年如一日,兢兢业业、任劳任怨、专业水平过硬,对待病患认真负责,他还是科室里的智多星,承担着许多繁琐冗杂的科室工作,工作中有什么不懂的、不会的,大家都能从他那里得到答案。所以,老师这个称呼李军名副其实。在家里,他是温暖的父亲,与女儿一起学习,锻炼,读睡前故事,陪伴女儿成长,同时更是一名合格的好丈夫。
初入方舱,面对众多病患,加上方言语言障碍,李老师心中也难免忐忑和压力,但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,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好自己,迅速的投入到方舱的医疗工作中,与各方做好配合,耐心细致的为病人解决每一个小问题。
方舱内有一个年轻女孩,已有10余年糖尿病病史,平时在家自行注射胰岛素治疗,因匆忙入院忘带胰岛素,担心进食血糖增高,自行控制饮食,每天只喝一点水和少量青菜,导致身体非常虚弱,同住的父亲反复劝说无效后找到李老师,李老师一遍又一遍地给女孩讲如何正确对待糖尿病与饮食的关系,为她制定科学的降糖方案,同时积极联系方舱行政值班人员,多方协调后将胰岛素送入方舱内,女孩的情况逐渐好转。类似这样的小事每天有许多,正是这样无数件小事的完美解决,才保证了方舱医疗工作有序的进行。在休息时间,李老师还尽力指导本院科室的医师解决问题、完成科室工作。
正是有了无数的"李老师",舍小家为大家,替我们挡在疫情之前,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,无怨无悔、奋力前行,才有了"上海保卫战"的胜利。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,岁月静好的日子里,人群中你分辨不出谁是英雄,可一旦危机来临、宁静不再,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、不顾危险、不计报酬、逆行而上,他们也是有名有姓、有血有肉的普通人,层层防护服的包裹下,汗水浸透衣衫,护目镜也早已模糊,我们常常看不清他们的脸,可如此,应该就是英雄的模样。
致敬每一位默默奉献、披荆斩棘的抗疫英雄们,欢迎回家!
二十三、上海加油,我把妈妈借给你
孟宪春
“妈妈,你去上海已经一个多月啦,我好想你啊。上海,我把妈妈借给你,你也要加油,尽快战胜病毒,因为很多小朋友都等着他们的妈妈回家。”这是母亲节孟宪春的儿子写下的一段话。
孟宪春是我院一名护理人员,爱人张岳是一名退伍军人,现已是公司业务骨干,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儿子,家庭简朴平常中又处处充溢着幸福温暖。当孟宪春接到援沪任务后,丈夫张岳深知疫情就是命令,坚决支持妻子的决定,他们一边安顿好家里老人,一边哄着5岁的儿子:“妈妈只是出差几天,很快就回来了。”看着满眼泪花的孩子,孟宪春带着不舍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征途。张岳只要是轮休的时候便主动挑起“带小孩”的重任,在家里既当爹又当“妈”。正是有温暖的家庭作为大后方,不断给予关怀、支持、帮助,在“疫”线的孟宪春才能心无旁骛撸起袖子加油干!
孟宪春主要负责预检分诊,核酸采样等各种护理工作,除此之外还要做好与病人之间的防护,防止交叉感染。紧张忙碌的抗疫工作间隙,孟宪春总会挤出一点时间与儿子视频。母亲节这天,儿子的两位老师陪着儿子一起拼插乐高、阅读绘本,还制作了母亲节花束。儿子告诉她,现在学会了扫地、擦桌子、叠衣服,还会给爸爸捶背,真是越来越懂事了。
孟宪春说,在工作中她会更加努力,党旗所指即是前进方向,无所畏惧勇往直前。在战疫时刻,既锻炼了自己,又给儿子当了好的标杆,希望儿子以后能成为有责任、有社会担当的好青年!
二十四、我的援沪日记---翟雨晴
援沪50天结束,回想第一次进舱,又激动又忐忑,脑海里一次次幻想方舱内的情景,害怕自己受不了防护服的闷热。
怀着复杂的心情进了舱,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,一个废弃仓库临时改建为方舱,各种设施物品不齐全,患者们情绪又很激动,本就闷热的我们被患者围着,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令我们晕头转向。在发饭的这种大体力劳动时,我很快便感觉体力不支,呼吸困难,护目镜被汗水打湿,但是心里一直一个信念---我是医务人员,我不能倒下!我们常常和患者聊天,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,并宣传新冠肺炎相关知识,降低他们的心理负担树立信心。病区内还有患有抑郁症的患者,我们联系心理专家来为患者进行线上会诊,及时进行药物调整,随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。我们还为即将中考的同学准备了学习桌,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。协助出舱患者进行宣教和消杀工作,仔细核对患者信息,确保无误。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,龙耀路方舱医院顺利休舱。
随即转战定点医院,医院内患者病情较重,护理难度较大,这更需要我们仔细认真,严格遵循护理查对制度,严格按照护理级别巡视,加强自我防护。
这次经历将在我的人生烙下深深的印记,在工作上,让我对传染病的防控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,对传染病患者有了更好的理解,对防控工作有了更具体的实践。在思想上,我努力践行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。作为一名医务人员,我非常骄傲能够在危难时刻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!
二十五、前有“逆行者”后有“守家人”
全球疫情仍在蔓延,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进一步增大不确定性。面对新一轮上海疫情,按照山东卫健委部署,选派医疗队出征援沪任务。在援沪队伍里,闪动着一个踊跃的身影---康复医学科护士马庆青,她带着院领导和父母的嘱托和期望踏上了援沪抗疫之路。
前有“逆行者”,后有“守家人”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、英勇奋斗。他们身后,是亲人们关切、支持的目光。在庆青奋战在前线时,姥姥、姥爷还有她的父母经常告诉她,你是代表山东、代表你们医院,保护好自己的同时还要积极工作,不能辜负组织上的信任,家里你尽管放心,大胆去干吧。有了家人的鼓励和支持,庆青干劲十足。
然而疼她爱她的姥爷就在马庆青援沪期间去世了,家里人为了不影响庆青的工作,父母决定暂时不告诉她这个噩耗。庆青的妈妈说,马庆青是姥姥、姥爷看着长大的,上初中才离开姥爷身边。因为姥爷是老党员,在庆青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培养上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。庆青一家人知道,她和姥爷的感情有多深,也知道如果在这时候告诉她会有多难过,所以她们一家人不约而同的达成一致---保密。在庆青完成50天抗疫任务加17天医学观察回到家后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,那一瞬间她忍不住嚎啕大哭,她多想回到家中再看姥爷一眼,多想再和姥爷说说自己的心里话、再回忆回忆小时候的事情......也正是这个原因援沪故事七才延续到今天。作为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家人,心系着女儿的安危,但同时,又无条件地支持着负重前行的他们。有这样的后盾,这样的前锋,祖国一定能破“疫”前行,行稳致远。